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濕降濁的功效,臨床上常以炮制品入藥。根據(jù)炒制程度的不同細分為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本文借助電子鼻和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兩種分析技術,從外觀性狀、氣味和有機酸含量多方面比較烘制焦山楂與清炒焦山楂的異同。
試劑與材料 山楂飲片(去核),草酸、酒 石酸、蘋果酸、乳酸、檸檬酸、琥珀酸、沒食子酸、原兒茶酸、香草酸、咖啡酸對照品,水為超純水,甲醇、乙腈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儀器 Heracles II氣相電子鼻,126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
氣相電子鼻測定 分析參數(shù) 進樣瓶規(guī)格20mL,載樣量1g,振搖時間3min,振搖溫度60℃;進樣部分:進樣體積2000μL,進樣速度125μL/s,進樣口溫度70℃,進樣持續(xù)時間29s;捕集阱:初始溫度40℃,分流速度10mL/min,捕集持續(xù)時間34s,最終溫度200℃;色譜分離部分:柱溫40℃,程序升溫3.0℃/s,采集時間165s,檢測器溫度250℃,FID增益為12。 樣品測定 生山楂及各焦山楂炮制品,粉碎,過3號篩,精密稱取1.0g置于20mL頂空進樣瓶中,頂空進樣測定,每組樣品制備3份,平行測定2次,精密稱取1.0g置于20mL頂空進樣瓶中,頂空進樣測定,炒制焦山楂和9個烘制工藝的氣味信息圖見圖1。
圖1 電子鼻氣味信息圖
HPLC法測定水溶性有機酸成分 色譜條件 HypersilODS2色譜柱(4.6mm×250mm,5μm),流動相:0.1%磷酸水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脫(0~10min,1%~25%B;10~28min,25%B;28~30min,25%~1%B;30~35min,1%B),檢測波長:210nm,流速:0.8mL/min,柱溫為27.5℃,進樣量10μL。 樣品測定 取山楂飲片,粉碎后過80目篩,稱取過篩后細粉1.0g,加25mL純水,30℃超聲30min,4000r離心10min,離心半徑15cm,取上清液過0.45μm微孔濾膜,每組樣品制備3份,生山楂、炒制焦山楂和烘制焦山楂(工藝8)的液相色譜圖見圖2。
圖2 山楂的HPLC色譜圖
氣相電子鼻測定 主成份(PCA)分析 在快速氣相電子鼻中獲得的各焦山楂炮制品的氣相色譜信息,以峰面積作為PCA分析的輸入值,對炒制焦山楂和烘制焦山楂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見圖3。從PCA二維圖中可知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總貢獻率為96.893%,能較好地反映原始數(shù)據(jù)信息。烘制工藝5、6、8、9制備的焦山楂與炒制焦山楂的分布區(qū)域較為接近,而烘制工藝1、2、3、4、7制備的焦山楂與炒制焦山楂的分布區(qū)域相距較遠,說明烘制工藝5、6、8、9制備的焦山楂與炒制焦山楂相似程度更高。
圖3 電子鼻數(shù)據(jù)二維PCA分析圖
軟獨立建模(SIMCA)分析 SIMCA分析是用于對目標進行簡單分類與判定的一種分析方法。以炒制焦山楂作為參照,對9個不同烘制工藝制備的焦山楂樣品進行分析判定,結果見圖4。結果顯示烘制工藝5、6、8、9制備的焦山楂被劃入炒制焦山楂的區(qū)域之內(nèi),而烘制工藝1、2、3、4、7制備的焦山楂被劃于區(qū)域之外,與PCA分析結果一致。說明該方法可將與炒制焦山楂差異較大的烘制工藝焦山楂樣品劃于區(qū)域之外,該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不同烘制工藝焦山楂與炒制焦山楂相似程度的鑒別與區(qū)分。
圖4 電子鼻數(shù)據(jù)SIMCA分析圖
統(tǒng)計質量控制(SQC)分析 以炒制焦山楂組作為參照,對9個不同烘制工藝制備的焦山楂樣品進行分析判定,結果見圖5。結果顯示烘制工藝5、6、8、9制備的焦山楂被劃入炒制焦山楂的區(qū)域之內(nèi),而烘制工藝1、2、3、4、7制備的焦山楂被劃于區(qū)域之外,與PCA和SIMCA的分析結果一致。說明SQC分析同樣可將與炒制焦山楂差異較大的烘制工藝焦山楂樣品劃于區(qū)域之外,該模型也可用于不同烘制工藝焦山楂與炒制焦山楂相似程度的鑒別與區(qū)分。
圖5 電子鼻數(shù)據(jù)SQC分析
總有機酸測定 與生山楂相比,炒制焦山楂和烘制焦山楂工藝1?9總有機酸含量分別下降1.74%,0.14%,0.67%、1.20%、0.67%、2.28%、0.94%、2.01%、1.21%、3.35%,每個工藝平行制備6份,RSD在1.06%?2.56%。 HPLC法測定水溶性有機酸成分 采用外標一點法進行各成分的含量計算(單位為mg/g),并利用SPSSStatistics17.0軟件對烘法炮制正交實驗的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生山楂及各焦山楂炮制品中10種水溶性有機酸成分含量見表1。
表1 10種水溶性有機酸成分含量表(X±s,n=3)
正交實驗烘制焦山楂工藝與炒制焦山楂的比較 外觀性狀評價 根據(jù)與炒制焦山楂外觀性狀特征的相似程度,對正交實驗中各組烘制焦山楂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5分:表面顏色棕褐色,內(nèi)部黃褐色;3分:表面顏色黃褐色或黑褐色,內(nèi)部深黃色或棕褐色;1分:表面顏色深黃或炭黑色,內(nèi)部不變色或棕褐色。 氣味評價 通過氣相電子鼻對炒制焦山楂與9個不同正交實驗烘制工藝制備的焦山楂樣品氣味的檢測結果,進行PCA、SIMCA、SQC分析。根據(jù)與炒制焦山楂總有機酸含量的接近程度,對正交實驗中各組烘制焦山楂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5分:與炒制焦山楂分布在相同區(qū)域;1分:與炒制焦山楂分布在不同區(qū)域。 總有機酸含量評價 根據(jù)與炒制焦山楂總有機酸含量的接近程度,對正交實驗中各組烘制焦山楂進行評分,評分標準見表2。
表2 總有機酸含量評分表
水溶性有機酸成分含量評價 根據(jù)與炒制焦山楂10種水溶性有機酸總含量的接近程度,對正交實驗中各組烘制焦山楂進行評分,評分標準見表3。
表3 10種水溶性有機酸成分總含量評分表
綜合評分 將外觀性狀、氣味、總有機酸含量和10種水溶性有機酸總含量作為評價指標,4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均為1,對照炒制焦山楂進行綜合評分,評分結果見表4。
表4 正交實驗綜合評分表
在烘制工藝正交實驗中,因素A、B、C對各組實驗結果均無顯著性差異,即烘制溫度、烘制時間、烘制厚度層數(shù)對于烘法炮制的質量結果皆無顯著性意義。經(jīng)由直觀分析法,比較R值可知,烘制焦山楂各因素作用主次順序為A>B>C。將炒制焦山楂的評分視為5分,依照綜合評分值越接近5分與炒制焦山楂越接近的原則,烘法炮制焦山楂的最佳工藝為工藝8(A3B2C1),即烘制溫度180℃、烘制時間8min,烘制厚度層數(shù)為1層。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方差分析表
正交實驗的因素和水平設計參考了相關的文獻報道,并在前期實驗中進行了烘制溫度(因素A)、烘制時間(因素B)和疊加層數(shù)(因素C)等單因素的考察。本文將正交實驗與電子鼻、HPLC法等分析技術相結合,從炮制品的外觀性狀、氣味、總有機酸含量和10種水溶性有機酸總含量4個方面綜合評價,初步優(yōu)選出與炒制焦山楂最為接近的焦山楂烘制工藝,烘法炮制焦山楂的最佳工藝為工藝8(A3B2C1),即烘制溫度180℃、烘制時間8min,烘制厚度層數(shù)為1層。
材料
實驗方法


實驗結果與數(shù)據(jù)分析








討論與結論
來源:感官科學與評定,轉載請注明來源。
參考文獻:蔣昊.基于電子鼻和HPLC多成分含量分析的焦山楂烘制工藝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22,39(05):668-674.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yè)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